您的位置:首页-C+刊物-晟世锦绣:苗寨里绣出来的经济路

晟世锦绣:苗寨里绣出来的经济路

来源:一财网时间:2015-02-28 08:00:00将文字分享至:

贵州,中国西南的东南部,古人类发祥地之一,是多民族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地方,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。这里山美、水美、人美、文化美,然而不可逆转的文化掠夺正在悄然发生着。

 

晟世锦绣,一家贵州的社会企业,依托苗绣,以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方式,传承民族文化,提高民族妇女群体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,并由此获得英使馆社会企业的国际性奖项等荣誉。在营销部负责人何博闻看来,正是企业这个身份,才能激发人们更多的创造力,才能让公益之路走得更长远、更稳健。

 

 

只有消费文化,才能繁荣文化

 

拦门酒、芦笙舞曲、穿着银角盛装的姑娘,对于很多第一次来到苗寨的游客来说,这样的待客方式让大家倍感新奇,临走时都会忍不住买点儿纪念品带回家秀一下。但是仔细观摩一下这些“精致”的纪念品,无一例外都是工厂流水线上做出的面孔一致的工业品,对于甚少谈及产品灵魂的大众来说,肯定也感受不到制作者和卖者内心的热情。

 

“我不反对任何为随手礼、装饰品而存在的文化产品,但是既然是具有民族文化精髓、具有非遗价值的物件,一定要让它回归生活,一定要用起来才有生命力,而不是放到博物馆、摆在墙上,文化就要一代一代通过使用的方式传下去。”2011年,当秉持如此理念的何博闻找到晟世锦绣时,本来是“只想参与一下”,结果变成了“正式加入”。

 

晟世锦绣2009年注册为贵州晟世锦绣民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,专注于贵州本地民族传统技能的挖掘、保护与传播、开发,最重要的依托之一就是当地少数民族绣娘的手艺。其实手工复兴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备受关注,一针一线的温暖这是任何机械化产品所不具备的,人们开始希望在主流文化之外,能够找到自己独特的东西。尤其当这个世界越来越一体化的时候,人对自己的认同反而更强烈。一个带有温度、故事甚至价值观的手工文化产品,必将赢得应有的青睐。

 

当然文化产业必不可少的是绝大多数人的文化认同,只有被很多人欣赏,才能有市场圈,才有持续的可能性。以西南少数民族为代表,苗族的文化及产品是国家的战略性的核心资源,很多苗族图案都是全球性的,同感与共情是苗族文化能够走出国门的必要条件,所以企业要做的肯定是大众认可的、有价值的东西,一旦开发出来它的能力应该是非常巨大的。

 

看不见的生产线,看得见的振兴路

 

贵州目前仍是中国非常贫困的省份之一,70%人口没有达到国家贫困线,其中大多数是民族妇女。加之当今社会的极速发展,少数民族文化群落在打工潮的冲击下正迅速瓦解,以手工技艺为例,其代际传播率已经从过去的几乎100%下降到30%甚至更低,很多精湛的技艺已经失传,而更多有手艺的人也绝少从事这项工作。

 

于是,整合资源成了晟世锦绣前4年的主要工作——寻找专家(设计师)资源、培养明确的需求和充足的供给、规范生产、寻求百姓的信任。

 

“怎么赋予角色、怎么跟各色人打交道、怎么取得信任很重要。同时如何体现产品的文化价值是晟世锦绣的产业根基,我们探索的是改变的方法或者模式,而不是单单一种想法或者观点。”何博闻说道,“摸索的过程很痛苦,但收获也很大。”

 

王家村,是晟世锦绣公司制作高档包具的刺绣定点专业村。村里原本除农业外,没有什么经济收入来源,不少人外出打工。妇女们在家庭与社区里地位不高,承担几乎所有的劳作与家务。现在村里妇女大多在晟世锦绣的手工坊里工作,获取农业之外的经济收入,有些绣娘的刺绣所得甚至成了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。

 

13岁的王飞芬就是王家村非常出名的小绣娘,因为虽然年龄小,但刺绣水平已经接近了母亲一辈的绣娘。在熟悉的家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,也让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看得心痒痒,纷纷加入绣娘的队伍,于是留守儿童、留守老人以及代际交流与传承的问题自然而然得到了解决。

 

2013年,为推进民族民间特色手工产业与妇女就业同步发展,促进创业带动就业,贵州省实施“锦绣计划”,与晟世锦绣、苏州工艺美院、贵州大学等企业和高校进行合作,全力发展民族民间手工艺等生产性服务业,并为妇女就业搭建平台,筑起“无围墙工厂”,促进“居家灵活就业”。“锦绣计划”的实施成为晟世锦绣作为社会企业又一突出的价值体现。

 

如今,晟世锦绣又升华了自己的锦绣体系,锦绣基地、利于标准化生产的特色“锦绣包”、锦绣坊、锦绣坊、锦绣社等构成了苗寨里看不见的生产线,为苗绣产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
 

培训基地是锦绣体系发展的母体,一般培训绣娘之后,5%-10%的人会留在锦绣基地,可以实现文化展示、绣娘培训、技术研发、精品生产、原料生产等功能;锦绣社是锦绣体系人力资源组织,负责基层调研、村寨动员、生产组织与管理、可持续机制;锦绣坊负责锦绣体系生产实施,每个月绣娘们必须在锦绣坊里工作几天,成为村民居家就业、活动的公共空间;锦绣包则实现了产品标准化、流程规范化,实现高效率的村寨生产……这样的体系是大山里看不见的生产线,也在运转着,成为晟世锦绣独特的体系构架。

 

 

发展体验模式,创造公益未来

 

4年的艰难探索,如今晟世锦绣已经从小女孩变成了婀娜的少女。拥有工作人员30-40人,按月拿工资或计件的绣娘有几十人,稳定可靠的绣娘有几百人,培训出了4000个绣娘。其中管理层的工资5000元/月左右,一般工作人员2000-3000元/月左右,绣娘拿订单算收入,几百到5、6千的都有。

 

这样一来,很多绣娘通过绣花就可以让全家生活得很好,而且在熟悉的环境里工作,还能照顾孩子、老人、打理农田,快乐、有尊严,男性纷纷从外地回到家里,青山绿水,生活如田园诗般幸福。

 

兼具文化价值、商业价值、社会价值的晟世锦绣,对未来也有了清晰的规划。要继续推动市场,通过开实体店和网店实现产品的盈利,比如在贵州的景区开体验式的民族主题连锁店,比如在北京的798、上海的田子坊,国家大剧院等文化场所来销售晟世锦绣的产品。而且产品更加多样化,拉长产品线,不但有高端定制,走到国际舞台,还有几十元、几百元的大众产品,让这些有生命力的产品能够活跃在人们的生活当中,生生不息。

 

将来也会发起公益项目,如让志愿者去写村寨的口述史、产品的村寨故事,成立公益机构、股东基金会等,对当地古建筑、技艺和民俗等有更多的保护……

 

未来可以做的还很多,正如何博闻反复强调的一点,“我们一定要相信企业的力量,企业一定能够找到最有效率的方式去做任何事,企业才能让文化更加繁荣。”

 

社会企业可以如此把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进行挖掘、传承和发扬,开创一种新型的城乡互动、城镇化的方式,也给以民族文化保护或复兴为工作重点的NGO、NPO,以及政府建设做了一个好的探索。